等到陈布雷离开王公馆之后,还是一脑门子的糊涂。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王学谦如此高兴,甚至已经敲定的行程都要被他否决掉?
想来想去不得其法的陈布雷,只能天天睁大眼睛,等着上海滩出现这次大变故。
果然,在报纸上,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陈布雷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除了《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等一些英文主流报纸,并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之外,《申报》、《大公报》、《新报》都在副刊,刊登了五国银行在民国的盐业稽查所,可能存在贪腐的问题。
但是都只是评论性质的文章,缺乏有力的说服力。
但是这些中文的主流媒体都表示出了一个意愿,既然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已经无法改变,盐税和关税也作为抵押,成为五国银行团监控下的质押品。
但实际上,在段祺瑞政府时期,因为英国当时的驻华公使,艾斯顿公使,将原本应该解付给中国、交通两家银行的海关关税,差不多在500万元左右的一笔款子,强行截留在渣打、汇丰两家银行。从而导致中国、交通当时国内的两家最大银行,面临挤兑风波。一度面临倒闭的威胁。而正在积极备战的段祺瑞政府,也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款项。而不得不欠士兵军饷,引起士兵极度不满。
虽然,500万,对于民国的关税来说,只能是用象征性的给一点来表示,但对于当时只能举债维持的燕京政府来说,只能是灭顶之灾。当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都将要面临倒闭的边缘,这个国家已经虚弱成了什么样子?
当然英国人的嘴脸。肯定是希望民国越虚弱越好,更有利于英国维持在远东的利益。
但这对于民国来说,绝对是将命根子都捏在了对方的手中。
想要摆脱列强,尤其是贪婪的英国人对民国的控制,就不得不走出这一步,废除善后大借款所造成的所有的负面效应。但这谈何容易?
不过,随着报纸上对英国主导的盐税。关税的征收制度,已经封闭的黑幕下滋生腐败的担忧,转弯抹角的想要让英国人公开征收税收过程的透明化。
站在民国的立场和国内进步人士的立场来看,这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但英国人难受了,本来他们可以随意搞小动作的地盘,突然要暴露在阳光之下了。这让他们如何受得了。但是《申报》、《新报》等报纸也非常聪明,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意愿,也没往英国人身上泼脏水。按照英国人以往的斗争经验,只要让巡捕房打个电话,去恐吓一下报社。消停一段时间,也就过去了。
但让公共租界的英国总领事非常纳闷的是。一份名字非常响亮,但在听起来非常陌生的报纸,丢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在盐业稽查所的总监督官,英国人霍克的带领下,这个掌握着全民国老百姓生计的权力部门,从上到下,正在以触目惊心的速度,吞噬着老百姓的血肉。据悉,仅仅英国公民霍克一人,每年在盐业稽查所获得好处将超过5万英镑……”——《先驱报》
没有人知道《先驱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是免费的创刊号,总是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再说了,即便报纸上毫无吸引眼球的内容,也能免费得到一叠手纸不是?
但是英国人坐不住了,在当天下午,巡捕房就封存了位于四马路边上的《先驱报》报社小楼,但是想要抓捕报纸的主事者的巡捕房却扑了个空。
当他们发现,报社中除了毫不知情的排版工人之外,没有一个编辑,更不要说主编,就感觉有些蹊跷起来。一开始,巡捕房还以为内部走漏了消息,但是让英国人猝不及防的是,霍克竟然在扬州失去了消息。
为此,作为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杰弥逊爵士将情况上报给了在燕京的英国驻华公使,艾斯顿爵士。
为此,杰斯顿爵士为此事正式照会了民国的外交部,而接待这位趾高气扬的英国公使的外交官,正是回到燕京不久的顾维钧。
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并不和睦,甚至有些剑拔弩张的意思,艾斯顿爵士的跋扈表情,早就对英国人窝了一肚子火的顾维钧更是眉头紧蹙,脸上露出反感的表情。但是顾维钧再反感,也要听艾斯顿爵士的外交词令:“霍克爵士是我大英帝国的子民,是一个绅士,而他却在民国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国政府正式照会贵国,恢复霍克爵士的名誉权,并把人交给在上海的驻沪总领事。”
当顾维钧质问艾斯顿爵士:“盐业稽查所是民国主导,五国银行辅导的机构,而总监督官员虽然是英国公民,但是他受到了民国政府的聘用,在贪腐事实并没有获得确凿证据之前,我国政府有权利对其进行腐败调查,贵国政府按照国际惯例,无权干涉。”
艾斯顿爵士用以往对付民国外交官的手段来压迫顾维钧,当然结果让他哑口无言。
他眨巴了一会儿小眼珠子,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向唯唯诺诺的民国外交官,一下子变得像是一只长满了刺的刺猬,让他无处下嘴?
而与此同时,顾维钧也在暗暗着急,到底南方发生了什么,作为中枢的燕京政府却连一点有用的消息都得不到。这让他如何判断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